“生态文明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国际研讨会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

更新时间:2021-05-29  点击次数:次  来源:施伶俐  作者:

       5月28日,“生态文明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国际研讨会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揭牌仪式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会议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南京林业大学共同主办。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Clifford,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林业研究中心主任、林学院副院长Guangyu Wang,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陈汝军,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中亮,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缪子梅、聂永江出席活动。来自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媒体的嘉宾等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会议由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缪子梅主持

会议由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缪子梅主持


      校党委书记蒋建清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工程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积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我校于2019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并取得丰硕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批示3件、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件,各级政府机关采纳、采用8件次。承担国务院研究室、国家高端智库研究课题及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4项,发布我国首部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填补了我国生态林业发展评估的研究空白。他期待通过此次国际研讨会,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导,推动我校研究成果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深度融合,共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校党委书记蒋建清出席并致辞

校党委书记蒋建清出席并致辞


      徐之顺在致辞中表示,在生态文明引领下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双重探索。近年来,南林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查,围绕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展开广泛研究,取得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研究成果,部分被党和国家有关文件采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贡献。他期待,社科理论界更多的专家学者行动起来,切实担负起时代责任,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重点思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发挥社科理论界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助推力作用。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致辞


     会上,蒋建清和徐之顺共同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揭牌。



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揭牌仪式


      智库首批聘请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智光等6名在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领域有精深研究的专家担任顾问,并由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为智库顾问颁发聘书。



校党委书记蒋建清为智库顾问颁发聘书


      本次会议通过线上视频和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在主场报告环节,邀请了《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Clifford、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林业研究中心主任、林学院副院长Guangyu Wang分别做“面对能源衰竭的农村复兴”“后疫情时代自然康养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线上主题报告。

      《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里福德·柯布(Clifford Cobb)强调向后工业文明或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是乡村生活的复兴,改革者的目标是使农村更加现代化。他以中国作为这一转变的典范为例提出,相比于西方,中国更有条件找到一条最温和的生态文明之路。他认为,为了建立生态文明,需要在思想、权力、中国的智慧、治疗领域、时间领域进行变革。在实践方面,这种过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其中,大学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出现问题的主力。极端天气事件将使许多城市不适合居住,而工业文明的中介将会影响到每个人,在某些方面,农村在应对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这种不可避免的过渡上比城市准备更充分。因而,农村应该成为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领导者。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林业研究中心主任、林学院副院长王光玉(Guangyu Wang)分析了后疫情时代绿地与公园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心健康问题、森林康养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后疫情时代森林康养的生态作用。以北美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阐述了森林和公园对增强人们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发挥的有效作用,实现纾解公众的焦虑情绪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他认为,公众对森林和公园的需求越来越大,有研究预测表明国家公园将对人体健康的经济价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作“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专题报告。他认为,应通过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等工程来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等方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通过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等举措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等方式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在政策措施方面,应通过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来助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作“乡村绿色发展”专题报告。他提出,党和国家对绿色发展的思考始于林木保护、荒山荒坡造林和全民植树造林。在此基础上,他梳理了我国乡村绿色发展制度安排的推进,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绿色发展思想和理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探索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论及乡村绿色发展的转型问题,他认为,只有把握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水平、生态修复质量、农业产出体系四个着力点才能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转型稳步进行。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作“3060目标下中国林业部门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专题报告。他提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以往对煤炭过于依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利益结构都跟煤炭高度相关。通过破除体制障碍等措施,如消除地区性封锁,能够使能源政策日益开放和灵活,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有望实现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的目标。在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的趋势下,中国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潜力,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跟工业减排放在一起综合考虑,使气候行动的工具选择更为丰富,大大降低全社会的减碳成本。他认为,“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更加重视经济政策的使用,环保部门、能源部门需要真正转变观念,把经济政策作为碳中和、碳减排的首要工具。




      专家们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体现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性,又要重点补齐和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短板和问题,坚持强基础、固根本,大力整合、盘活既有资源,解决好重大民生关切,在此基础上谋划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本次国际研讨会汇集了40余位国内外专家,另设五个分论坛研究专题,农林经济前沿问题与智库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新媒介·生态文化·乡村振兴:多学科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地与碳中和——面向新时代的生态建设与保护路径和林业产业发展研究,从不同视角发挥专家智库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